先来看一组数字:
年长安汽车集团累计销量突破万辆,同比增长14.8%。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年全年累计销量万辆,同比增长16.7%;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全年销量万辆,同比增长23.1%。
长安汽车已经连续两年销量突破万,而且是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要知道年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同比增幅也仅仅只是6.7%,堪堪摆脱连续3年下滑的尴尬。而长安系自主乘用车板块的同比增幅达到了23.1%,销量占比超过50%,可以说居功至伟。这样的成绩即便是放在合资车当中也绝对称得上优秀。
看看销量榜单,长安汽车无声无息地就升到了第五的位置,排在长安汽车前面的,除了一个吉利之外,就是三个常年霸榜的合资大佬: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合资与自主之争,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早。
自力更生整出来一手的“流量杀器”
自主板块的爆发,并非偶然。
纵观行业内的各家汽车集团,目前大多都还是处在把合资板块当成现金奶牛,反哺自主板块的阶段。而长安汽车早早地就开始着力扶植自主板块,特别是近几年长安手上的几个合资品牌发展势头受阻,这就更迫使长安汽车果断将重心放在“自力更生”上面。毕其功于一役,只能说军工企业的作风就是杀伐果决。
经过多年的摸索,长安汽车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核心技术上都已经趋近成熟,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正逢这两年国潮兴起,长安汽车的率先突破也就顺理成章了。
看看年长安汽车的爆款产品:SUV领域里CS75系列销量超过28万辆,CS55系列超过14万辆,CS35系列销量超过8万辆,总共万的自主乘用车销量中,SUV扛下了将近一半的份额。轿车领域在逸动PLUS的强劲带动下,整个逸动系列拿下了17万台销量。两个子品牌UNI与欧尚,分别斩获了12万和22.8万辆。
在各条“战线”上,长安汽车都有拿得出手的“流量杀器”。
每年砸亿搞研发换来的是什么?
造型设计可以学得来,如今各家自主品牌在设计水平上都有质的提升。但核心技术却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
9年起,长安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短短十余年累计投入1亿研发费用。平均下来,每年长安汽车要砸亿在研发上。砸亿不难,难得是十几年坚持每年砸亿,这在合资和外资车企当中也并不多见。
换来的是什么?名声在外的蓝鲸发动机,实力已经能与国外知名的动力品牌一较高下。看看长安汽车自家的主力车型,搭载的都是蓝鲸系列发动机。从1.4T、1.5T到2.0T各级别都有与之匹配的动力总成。而自主研发的好处,不仅仅是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还掌握了产能,控制了成本。
年长安汽车又陆续发布“蓝鲸iDD”混动系统、APA7.0远程无人代客泊车系统、全场景数字孪生开发开放平台和新一代超集电驱系统等全新技术,这些都被看作是应对接下来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年长安汽车的新车型上大概率都会搭载这些新技术。
特别是蓝鲸iDD。年会是各家混动技术品牌较劲的一年,蓝鲸iDD将要迎战各路“神仙”,市场环境绝对比当年蓝鲸系列发动机那时要险恶得多。
慢一步的新能源虽迟必到
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其他品牌和新势力,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车方面的步伐还是慢了一步。
在长安系为数不多的几款新能源车里,只有奔奔E-star车型全年累计销量超过7万辆。至于CS55纯电版、CS15E-Pro、EV这几款从燃油车中衍生出来的纯电版,销量数字都不尽如人意。
新赛道上的表现也反应到股价上。眼看着年,长城、吉利、比亚迪的股价都一飞冲天,长安汽车的股价却表现得波澜不惊。在资本眼中,自主板块的亮眼表现充其量也只是对冲了一部分合资板块下滑的不利。距离年长安汽车年销.8万辆的历史高点,还有着万辆的差距。
在维持燃油车基盘的稳定增长之外,长安汽车需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向20万以上价位的市场发起冲击。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资本市场更大的想象空间。
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的阿维塔、长安汽车自家“专用电动车平台”的首款战略车型长安C会在年姗姗来迟,二者的表现将会决定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是否也能够像燃油车一样后发制人。
就在前两天,长安汽车刚刚发布公告表示,长安新能源增资扩股获近50亿融资,并且寻求科创板上市,这是要往新能源上面砸钱的先兆。距离年长安汽车发布新能源战略“香格里拉计划”4年之后,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是该要有大动作了。(文/优视汽车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