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县沣西大原村西周墓葬

陕西长安县沣西大原村西周墓葬

考古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

陕西省长安县沣西地区的张家坡至大原村之间的高地是西周墓葬集中区,井叔家族墓地即位于此。年春,村民在井叔墓地西南约米处大原村北的低地开挖现代墓穴时发现古墓,我们随即在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钻探。

大原村北的低地是早年取土形成的,埋葬较浅的中小型墓葬均已被破坏,少数大型墓葬因墓穴深而得以保存底部。本次共发现较大型的残墓3座(编号为98SCDM4~6)、车马坑1座。另发现M8,但仅存墓底痕迹,无任何遗物(图一)。车马坑位于M4东南15米处,南北长8.2、东西宽7.4、残深约3米,由于时间关系,未进行清理。现将M4-6这3座墓葬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概况

3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

(一)M4

墓坑已因取土而被破坏,残存墓室部分,墓底至现存墓口深3.2米,有无墓道已不清楚。墓室长5.85、北端宽3.82、南端宽3.9米,方向为15度(图二)。

棺的情况已不清楚。根据二层台的情况推算,椁室长5.1、宽2.8、高1.4米。椁顶板已基本不存,挡板严重腐烂,但底板保存较好,可以看出椁室的基本结构。当时在挖好墓坊、平整好墓底后,在墓底两端各挖一槽,槽内各放置一根枕木,枕木长与椁底宽相等,宽、厚均为0.2米左右。枕木之上顺放椁底板,共用12块木板平铺而成,各板宽度不一致,约为0.2~0.28米;椁底板长5.18米,略长于椁室。椁板经过初步加工,由年轮看,有些是由较大的树二分或四分而成的,经刮削,基本呈高低一致的方形。底板宽窄不一,有的木板较窄,为树梢部分加工而成,基本保持原木形状,或将粗的一端略加修整,呈方形,以保持与其他木板的基本水平。底板下侧与枕木交接部分和两端上侧与椁室南北挡板交接部分均刻有浅槽,以便相互扣合。椁四壁可看出是分别由5块方木直接在底板上叠砌而成。通过M4保存完好的椁板,可以大致了解西周时期墓葬的椁室结构。

该墓早年被盗严重,椁室内有火烧痕迹。残存的遗物主要是一些铜车马器和玉饰品,位置已被严重扰乱。在墓室南侧二层台上有动物骨骼,经鉴定为鹿骨,应是牲肉遗存。墓内发现2个人头骨,其中一个在椁室北端,另一个在椁室内东南部。另外,在椁室内和盗洞中还发现一些散乱的人骨,明显是被扰乱的结果。墓主身份目前尚不能确定。

(二)M5

位于M4西北15米处。墓坑长4.5、宽3、残深1.03米,方向为20度。葬具为一椁一棺,椁长3.34、宽2.22、高1.03米,棺长2.5、宽1.2、残高0.2-0.3米。棺木已经炭化,厚0.13-0.2米。椁下垫枕木2根,无腰坑。墓内未见人骨。随葬器物几乎被盗掘一空,残存的遗物有铜镑1件、铜銮铃1件、铜车辖1件、铜鱼2件、鹿角1件,以及一些铜泡、蛤蝌壳等。

(三)M6

位于M4北面30米处。墓坑长5.7、宽4.1、残深1.2米,方向为9度。葬具为一椁一棺,椁长3.55、宽2.42、高1.2米,棺长2.55、宽1.52米。椁下垫枕木2根,无腰坑。墓内未见人骨。此墓被严重盗扰,残存遗物有铜銮铃2件、铜环5件、铜泡10件、铜节约13件、铜鱼14件、铜管45枚、贝壳20余枚、蛤蝌壳10余枚,以及一些蚌泡、残骨器、石器等。

二、出土遗物

(一)  陶器

鬲1件(M4:69)。仅存部分口沿。灰陶。卷沿,圆唇。外表饰绳纹(图三,1)。

盂1件(M4:68)。灰陶。折沿,圆唇。肩部饰弦纹。口径22、高14厘米(图三,2)。

(二)  铜器

镑1件(M5:l)。长条形,下端有刃。长13、宽4.1、厚1.8厘米(图四,1)。

鱼18件。M4:54,嘴部有孔。长12.8厘米(图四,7)。M4:40,两侧饰凸起的鳞状纹。长13厘米(图四,6)。

铃1件(M4:42)。平顶,上有环状钮。高8.2厘米(图四,13)。

车辖6件。M4:53,饰兽面纹。宽

3.5、高12厘米(图四,8)0M5:4,饰兽面纹。宽3、高12.1厘米(图四,11)。

銮铃5件。M5:3,高13.1厘米(图四,5)。

辕首饰1件(M4:26)。柱状,中空,上小下大,截面呈椭圆形。上端截面长径4.8、下端截面长径10.3、高7.7厘米(图四,2)。

扼饰2件°M4:27,柱状,中空,上小下大。上端直径2.7、下端直径4.5、高5.5厘米(图四,12)0

马镳1件(M4:45)。弧形,一侧有双环。宽1.4、高12.3厘米(图四,3)。

马衔2件M4:44,每节长13.5厘米(图四,4)。

环8件M6:2,直径4厘米(图四,10)。M4:51,直径5.1厘米(图四,9)。

节约50件。可分为几种形制。M6:12,呈“x”形,中空。表面饰兽面纹。宽3.2、高3.2厘米(图五,8)。M4:50,体呈“十”字形,中空。表面饰四个重环纹。宽3.9、高3.7厘米(图五,4)。M6:7,长方形,中空。表面饰鸟纹。宽3.5、高4.7、厚1厘米(图五,2)。M6:21,体略呈六边形,造型为兽面,中空。宽4.5、高4.5、厚1.1厘米(图五,3MM6:11,呈亚腰柱状。长5厘米(图五,12)。

泡饰8件。M5:5,饰兽面纹。宽4.5、高5厘米(图五,1)。M4:55,造型为兽面,口部有獴牙。宽2.1、高2.3厘米(图五,7)。M6:9,牛头状。宽2.1、高2.5厘米(图五,ll)。

管45件。M4:4,直径1.2、高2.1厘米(图五,6)。M4:5,器身一侧带环。直径1.3、高2.6厘米(图五,9)0M4:52,一端封闭,有对穿的方孔,其用途可能类似于节约。直径1.5高3.2厘米(图五,10)。

镞1件(M4:14)。三角形翼,圆铤。长4.8厘米(图五,5)。

(三)玉器

戈2件。较完整的仅1件(M4:16),尖部已残,呈三角形,体薄,刃部极薄,制作精美。残长17.5、  中宽5.1厘米(图六,7)。

圭1件(M4:29)。长条形,一端呈三角形,另一端有穿孔。长9.2、宽1.5厘米(图六,12)。

长条形饰1件(M4:18)。两端均有穿孔。长11、宽1、厚0.6厘米(图六,8)。

动物形饰1件(M4:6)。薄片状,造型为一只蹲伏回首的动物,细部未经雕饰。长5.1、高3.5厘米(图七,1)。

珠2颗M4:19,有穿孔。直径1.2厘米(图七,6)。

(四)其他

石磐5件。均出自M4.由大到小构成一组编磬,皆为素面。M4∶32.长55.8、最宽处15.6、厚4.5厘米(图六,6)。M4∶8,长43.8、最宽处12.3、厚3.6厘米(图六,1)。M4∶31,长37.5、最宽处12、厚3厘米(图六,3)。M4∶33,长33、最宽处10.8、厚3厘米(图六,4)。M4∶3,长28.8、最宽处9.6、厚2.7厘米(图六,2)。

石璧1件(M6∶19)。已残,呈弧形,外缘薄,内缘厚。宽3厘米(图六,10)。

石球1件(M4∶10)。中间穿孔,球体中夹白色条带,不知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制成。球径5.4、穿孔径1.6厘米(图六,11)。

骨节约3件。M4∶15,柱状,中间呈亚腰形。直径4.1、长4.5厘米(图七,2)。

鹿角1件(M5∶2)。锥状,尖端有使用痕迹。长15.8厘米(图六,5)。

蚌饰出土较多°M4:58,泡状,中间穿孔。直径2.4厘米(图七,3)。M4:30,长条形。长8.1厘米(图六,9)°M4:12,方形,中间穿孔。长2.8、宽2.4厘米(图七,4)。

此外,墓中还出有一些贝壳(图七,7)和蛤蝌壳(图七,5)。

三、结语

本次发掘的3座墓葬中,M5、M6缺乏可准确断代的资料,不过,从墓葬形制及车马器的风格看,其年代大约在西周后期。

M4出土的陶鬲,仅见口沿残片,具有西周晚期风格。陶盂是沣西地区西周晚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M4所出的陶盂较完整,器形较矮胖,比西周最晚期的陶孟形态稍早。因此,我们推测M4的年代应在西周夷王和厉王时期。

在M4的东、西、南面进行钻探,未发现其他较大型墓葬,据此我们推测车马坑应附属于M4OM4的墓圻大部分已被破坏,是否有墓道已不得而知,墓中出土五件一组的编磬,与井叔墓地双墓道的大型墓葬M所出五件一组的编磬相似气另外,M4比M的墓室面积略大。因此,我们推测这两座墓的墓主身份等级应基本相似。

从M4与M5、M6相距很近的布局看,这一带应是某一贵族家族的墓地。

执笔者徐良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anf.com/cacx/11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