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南迁最终为什么失败这个致命因素常常被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并深表敬意,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每读明史至明末崇祯一朝,常意犹未尽,不曾想大明历史竟在崇祯十七年()便戛然而止。当是之时,虽然明朝统治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作为一个统治中国两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王朝,仍有复局之力:两京并存,藩王遍布,军队百万。令人痛心的是尚拥有一战之力的大明,竟最终以明皇自缢而结束这个曾经“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伟大王朝。史料虽然记录了崇祯南迁之议的五次经历,但真实的原因并不简单。崇祯十七年二月()全国形势图-全国形势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自松山大战获胜之后,再次从墙子岭越过长城入关劫掠。直至第二年四月,将北京城周边扫荡一空后才耀兵北归,劫掠人口、牛羊、金银不计其数。而明廷松山一败后,大同、宣府、蓟镇、山海、宁远等精锐边军损失殆尽,明廷蓟辽防线形同虚设,独存山海关吴三桂率领的辽东军最后一点家底。而中原内地形势更加紧迫,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三,李自成于潼关击杀孙传庭,陕西全境失守,明廷最后一支能够完全掌握的精锐“陕西军”随之覆灭。而后李自成占据西安称帝后,于崇祯十七年元月宣布东征,明廷上下顿时慌乱不堪。遭受内外重击的明廷,尚存的军事力量中最强的便是吴三桂所率领的辽东军,其次便是与李自成屡战屡败的左良玉的荆楚军,其他分驻各地的官军已不堪大用。但辽东军肩负抗清重任,困守山海关决不能轻易调动,这也是为何直到十七年三月初六距离京师失守仅十三天,崇祯才下定决心命吴三桂弃关援京。而左良玉早在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全家老小在许州被暴动的士兵残害后,便一直与明廷貌合神离,兵骄将傲逐渐不受控制。而其他驻守官军则军力较少,战斗力较弱,难以依靠。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明廷迁都南京、再筹复兴便是最好的抉择。要知强盛如唐,首都长安也曾被安史叛军和吐蕃相继攻占,最终唐廷避往蜀地才得以平定叛乱;北宋末年皇九子赵构退往临安(今杭州)甚至一路避敌海上,才得以继续享国祚百年。孙传庭(剧照)“南迁之议”议而不决若想要迁都,崇祯需要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以免自己独自承受放弃宗庙社稷、祖宗陵寝的不孝罪名。鉴于南迁支持者势单力薄,崇祯将“南迁之议”摆上台面,希望经过朝廷公议来决定此事。这一下子就引起大臣们的争论。身微官卑的大臣李明睿依旧坚定地鼓励崇祯南迁,他正式上奏,劝崇祯帝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南下。他在奏疏中说:“今日最急,无如亲征。京营甲兵不下十万,近畿召募得数十万,圣驾一出,四方忠义必有闻风响应者。”此时,京城小干部李明睿扮演的是“南迁派”大臣的代言人。反对南迁的“留守派”大臣立即派出代表与李明睿针锋相对,力阻南迁。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第一个跳出来,指责李明睿的奏疏是异端邪说,还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留守派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南迁之议的争论,一直到李自成打进北京都没讨论出结果。这种无休止的廷议一旦兴起,只会引起各派党争,留下一地鸡毛。崇祯帝对此叹息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崇祯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诸臣误朕”,他把南迁之议的破产甩锅给大臣,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崇祯帝优柔寡断而又刚愎自用(剧照)南迁失败原因剖析为何皇帝有意、而且也有臣僚提出迁都两套方案的情形下,最终南迁仍未能成行呢?这个最关键的因素便是缺乏大臣的支持。朱由检自身极度渴望迁往南京、躲避敌锋,自崇祯十六年春便与时任首辅周延儒商议南迁之事。但是崇祯在后来的多次商议之中,都未曾明确表态支持南迁,仅有少数品阶较低的官员提出南迁方案,但因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最终只能作罢。后世常因崇祯不主动提出南迁而指责其不能承担责任,不愿意背负丢弃国都、宗室陵寝的骂名,并将此归结于其性格的缺陷。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画像南迁的失败很大程度上的确是由崇祯性格所导致。但作为一个统治中原王朝十七年、继位之初便一举铲除前朝掌权者魏忠贤的王朝最高统治者,在明末时局动荡中跌打磨练的政治家,将所有的错失归结于其性格原因则实难服众。事实上崇祯不愿主动提出南迁,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更为关键的是这种顾虑若不能顺利解决,纵然南迁大明也难以为继。崇祯第一次与周延儒考虑南迁时,便多番嘱咐其不要泄密,却被天启后懿安皇后得知阻拦南迁。崇祯大怒之下逼问由谁走漏风声,直到懿安后以死相逼才不得已放弃。由此可知,崇祯绝不愿让人知晓其有南迁的意愿。周延儒:崇祯视作心腹,后竟以战事瞒骗崇祯,被赐死但为何崇祯此时却向周延儒主动提出南迁,而此后纵然形势极为危难之时,对其他六部重臣和阁臣陈演等人却只字不提?这是因为崇祯将周延儒视作心腹,其他明廷核心官员尚未能获得其彻底信任,而南迁之事又必须依靠这些重臣的支持。因为此时的崇祯无兵、无饷、无粮可用,没有朝中重臣的支持,一旦离开京师,便很难保证其统治地位。从唐玄宗唐肃宗灵武一事便可知其中缘由。天宝十五年五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仓促之下带领少数朝臣以及妃嫔逃出长安,十四日,步辇还未出陕西,随行军众便发生兵变,斩杀玄宗心腹杨国忠、逼死其爱妃杨玉环。仓皇南逃的唐玄宗此时实际上已经完全失去了臣属,丧失了对臣下的控制,形同傀儡而毫无约束号召能力。直到七月十二日,唐玄宗之子李亨在大臣的支持下继位为唐肃宗,才得以收拾残局、拢聚人心,再造李唐。唐玄宗:大唐盛时的开创者也是毁灭者此时的崇祯心里十分明白,倘若不能得到属下大臣的绝对支持,仓促间逃往南京,一出北京城便会遭遇唐玄宗一样的处境。倘若后期国家形势发展较好,还能与李隆基一般得回故都、安享晚年,倘若不成恐性命也难以保证。崇祯煤山自缢(剧照)大臣的顾虑那为什么大臣们就无一人愿意站出来支持崇祯呢?这一部分是因为崇祯尚未培植像杨嗣昌、周延儒等心腹,另一方面也是大臣们对于崇祯极度失望。崇祯一朝十七年,内阁首辅大臣更替竟达五十余人,且崇祯性格多疑嗜杀,如同唐玄宗一般早已令臣属失望,而崇祯的心腹杨嗣昌等人又因各种原因相继脱离领导核心。倘若此时有大臣提出南迁方案,待前往南京后若此事重提,大臣之身家性命则绝不可能得到保证,前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就是因为泄漏了与清和议一事而被崇祯赐死。所以阁臣和六部重臣在被崇祯逼迫无奈之下,都转而纷纷接受君王守京师、太子前往南京监国的提案。李自成两路进军北京路线图可听到这种大臣表态后的崇祯十分恼怒,大臣的心愿是更愿意另立新君,这种情形对于早已习惯于大权独握的崇祯而言绝对难以接受。一旦太子抵达南京,大臣们便会迅速聚集在太子身边,协助其登基称帝,崇祯旋即成为孤家寡人,无人会关心其死活,所以崇祯最后以“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为由彻底拒绝此提议。但倘若此时崇祯不顾一切下令南迁,那丢弃宗室陵寝、丧失故土之责便能瞬间令其失去天下士人所望。崇祯若前往南京后执意继续掌权,则明廷内部发生动乱可能性极大,复兴绝无可能。所以纵使南迁,他只能选择如唐玄宗一般为国事退让,无奈之下接受太上皇称号,由太子登基重聚人望,以图江山再复。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便是粮饷问题。崇祯此前向吴三桂父亲吴襄询问将辽东军调往京师勤王,所需饷银几何,吴襄回复需百万军饷。而此时的明廷国库仅存白银七万两,内帑、宫室金银补充也仅能提供二三十万两,更令人气愤的是皇亲国戚文武官员也仅愿供应二十万两,百万军饷根本无从筹集,宁远调兵一事也只能一再耽搁。所以纵然崇祯决议南迁,也根本无法支持十余万军队护行至南京,一出京师就有发生兵变的可能。这也是为何三月四日,驸马巩永固自称能聚集十万军马护送崇祯南行,被大臣们斥为荒诞的原因所在。要知明朝末年因粮饷不济多次发生兵变,大将左良玉家属便是被杀红眼的叛变官军所残害。绝世名臣于谦:扶大厦之将倾,救万民于水火但若诸臣中能有如于谦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排除众论,力推南迁之议,崇祯顺势推动以促使南迁成行。君臣一路从运河漕运南下,数十日便可抵达南京,将北方这烫手山芋交由农民军李自成以及关外清军。明廷则依托于未曾遭受兵灾的南方大好局面,厉马秣兵,整顿朝政,君臣同心伺机北上收复故土也未尝不可。但这一切都是妄言,崇祯一朝十七年的时间都未能改变遗留的弊端,偏安一隅之境则更难以为继。基于上述所言,将南迁之议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崇祯并不合适。考虑崇祯的境遇,只要这些顾虑不能消除则根本无法出京,也可知崇祯痛骂“诸臣尽亡国之臣”也不无道理。如果硬要追究崇祯之责,笔者觉得其最大的失误便是到危机关头,仍不愿遣太子往南京监国之事。从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虏后,言辞正色,痛斥百官,要求厚葬其父皇、母后等事可以看出太子也是品行能达之人。不论其是否有经世之才,倘若能早日前往南京监国,纵然不能恢复故土尚可自守东南有余,待北方时局有变再复故土也未尝不可。然而崇祯却拖延直至京师被围之后,才分令皇子三人前往国戚之家,自然为时已晚。而后李自成败逃出京师后,太子却不知所踪,没有臣属的周旋围护,纵然是皇家血脉也难以号召人心。后世冒充极多的朱三太子(影视配图)可叹创造伟大文明、将中华民族再次推向世界巅峰的明朝竟因此半道而终。虽然后世的满清作为新崛起的势力,充满朝气、积极进取,维护了国家大一统局面,但因其民族自身历史发展的局限、封闭和落后,迫使中国进入“万马齐喑”这种历史性倒退的社会局面。两百余年后中国再醒来睁眼四望,却发现沧海桑田、世间已变。

喜欢文章

就打赏,鼓励一下吧

商务合作,请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anf.com/cajg/10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