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心理辅导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10/4305269.html
黄芪,又名北芪,药性味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南朝陈国的柳太后有一年不幸中风,嘴巴也歪了,既不能言语,更不能服药,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不但不着急,反而命人煎了十多服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知道后都很不屑:“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这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
只见许胤宗煎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而并非让太后口服,待药物的蒸气慢慢熏蒸,数小时后,太后的身体情况竟有了明显好转,先是可以开口说话,不久更能正常进食了。许胤宗也因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而出名。
年秋天,前北大校长、作家胡适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吃了不少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
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也就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中年以后,胡适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于是便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中医学理论认为:黄芪的运用非常广泛,它可以补气、生血、缓解气血虚弱;益气升阳举陷缓解胃下垂、改善体质;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鼻炎、气虚反复感冒,以及对于大病初愈的调养,和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会用到黄芪,能起到较好的扶助正气的作用。
黄芪不光有自己专属的“内涵”,配搭别的药材,还有更多作用!
黄芪大枣茶:补气止汗
有的人特别爱出汗,运动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天气热的时候即便是不活动,额头上的汗珠也扑簌扑簌地往下掉,这多是因为气虚。
另外,一些大病初愈、过度劳累的人也容易气虚,自汗不止。最根本的方法是补气。
养生方:取黄芪20克、大枣5枚、浮小麦30克,每日煎一大碗,就像喝茶一样,渴了就喝几口,能很好地补虚止汗。方中除了黄芪外,浮小麦也具有除虚热、止虚汗的作用;大枣能补虚益气、养血安神。
黄芪山楂茶:益气活血
黄芪与山楂一起泡茶可以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气虚型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人群。
养生方:取黄芪20克、山楂10克,凉开水冲洗后,放入保温杯,用毫升沸水冲泡,半小时后饮用,可冲泡两次。一般人群也可以经常服用黄芪山楂茶来预防心血管的健康问题。
为避免空腹服用生山楂引起胃石症,应选择在饭后饮用黄芪山楂茶。有泌尿系、呼吸道等急性感染的人群,以及舌苔厚腻、烧心泛酸等人群不建议饮用。
前人归纳出黄芪的十二大功效。
1.益肺
黄芪性微温,入肺,古今医家均视其为补益肺气之要药。主要用于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退,外邪乘虚侵袭之感冒、鼻炎、咳喘诸病,尤其是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湿疹等正常免疫低下、异常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2.补中
黄芪归脾经,味甘可滋土,性温促运化,为历代医家补中培土之首选。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之胃痛、腹泻、呕吐等脾胃病证。因其布精养脏,具强壮作用,能调整促进胃肠功能,故对消化道疾病具有上佳疗效。
3.升阳
黄芪性温,其气轻灵上升,善于升举阳气,主要用于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输布水谷精微以养脏腑所致的脏器下垂诸症,故对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有一定疗效。
4.利水
黄芪补中,使中焦枢纽正常,能上通下达,温阳益气,通利三焦水道,故能利水。主要用于气虚,水液运化失常及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气虚、阳虚水肿,如急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肝源性及心源性水肿等均可用之治疗。
5.温阳
黄芪性温,有较强的温补元阳之力,尤善温补心阳,主要用于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之心悸、胸痹、心性水肿等病证,具有较显著的强心作用。
6.托毒(生肌)
《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前人称黄芪为“疮家要药”,常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的皮肤及消化道黏膜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口疮、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皮肤疾病溃烂后久不收口等内外疮疡病证。
7.活血
黄芪性温善走,能益气温阳,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环流不瘀而具有较显著的活血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脑络瘀滞的多种病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所致的眩晕、头痛及脑中风偏瘫等。
8.固摄
黄芪因其补气力强,而具有较好的固摄收敛作用,能控制血液及体液外泄。常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出血、体液过度丢失诸疾,如脏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
9.生血
《本草纲目》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不足之血虚证,如各种原因贫血、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等。
10.止渴
《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之消瘦烦渴,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黄芪能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抑制胰岛异常免疫反应,降低血糖。
11.发汗
黄芪能益气养血而利阴气,且能提升阳气,故可补益汗源使其发汗。临证常用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气血阴阳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致的无汗证,如体虚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等。
12.宣痹
黄芪性温,走而不守,内外皆达,能温经活血通络,故具祛风散寒除湿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风寒湿痹,如各种关节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痛等气血虚弱,风寒湿邪入侵,瘀血阻络之痹。
黄芪补气效果好,用来泡水特别回甘,是很多养生党的保温杯之选。特别适合脾胃气虚、表虚自汗、气血两虚者服用,可以用黄芪煮粥,补脾气、养胃健脾。
当然,市面上充斥着质量不一的黄芪,到底要怎么挑选呢?
1.闻:
优质新鲜的黄芪,有一股浓郁的豆香味。陈旧的黄芪闻不到什么味道。
2.尝:
黄芪是可以生嚼着吃的。取一片放嘴里尝一尝,好的黄芪味道甘甜。如果有酸味、怪味,是熏过硫磺的。
3.看:
黄芪是植物的根部,表皮偏褐色,里边发黄。外圈发黑的有可能发霉了。切片的黄芪,不是越大越好。有一种特别宽的黄芪片,薄薄的,外形很好看,价格也贵,是普通黄芪用机器压扁拼接而成的。因为薄,所以用来泡茶喝比较容易出味。如果在家炖煮,就没有必要买这种了。
好的食材,能让养生事半功倍。而且黄芪与当归一起吃最搭,补气又补血,是低血压患者的必备。
精品无硫药材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