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复原了长安城的盛唐风貌,整座城市都有她

本篇文章转载自世界华人周刊(ID:wcwkly)

转载请联系原创作者

也许你并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然而整个长安城都有她的烙印。

46年前的今天(1月9日),我国著名的建筑家梁思成先生因病去世,建筑学界痛失了一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直到如今,很多人都没有忘记梁思成,我们怀念他的君子之风,怀念他的赤诚耿介,惊叹他在建筑领域的才华。

其实,我们不必太过伤感。因为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真正离开我们,他们的精神早已得到传承。

梁思成先生

在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走进了国人的视野,通过《国家宝藏》节目被国人熟知。她是梁思成先生的女弟子,用一己之力复原了西安城的“盛唐风貌”。

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工程、长安塔……都是出自她的手笔。只要你去过西安,就一定看到过她的作品。整座城市,都已经打上属于她的烙印。

她就是张锦秋。

·01·

张锦秋的大半生都和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出色的建筑作品也都坐落于西安,可以说这座城市承载了她毕生的骄傲。

不过,张锦秋却并不像很多人猜想的那样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她是个川妹子。

年10月7日,张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她的童年时代恰逢抗日战争,那时候的人都比较重男轻女,寻常百姓连活命都算是勉强,更不要说是让女孩子接受教育了。

大部分女孩子的命运都是十分凄惨的,能识字的都是极少数。

少年时期的张锦秋

然而,张锦秋却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她的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皆从事建筑行业,姑妈张玉泉更是当时极为杰出的女建筑师。可以说,张锦秋出生在了一个家境优裕的书香门第。

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张锦秋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是,少年时代的张锦秋,她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像父母一样优秀的建筑师。她的梦想是——作家。

之所以有这种作家梦,是因为张锦秋十分酷爱文学作品。她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古今中外的名著,只要她能够看到就一定要读完,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青年时期的张锦秋

如果是普通孩子,对“课外书”如此着迷,很可能会导致学业成绩下滑,引来家长的责骂。但是张锦秋天生聪颖敏锐,在痴迷文学的同时,课业成绩竟然丝毫没有落下,始终是令人不得不服的学霸。

所以,对于她疯狂读“课外书”的行为,父母一般都是听之任之。

只不过,当她18岁那年真正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她的父亲终于站了出来,温和地劝说她放弃了文学梦。

年,张锦秋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02·

父亲的理由是非常理性的。

他告诉张锦秋,文学创作并不是只靠兴趣和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天分。虽然她的作文一向写得很好,但是写作文和文学创作是两码事。她的理科成绩和美术功底都非常好,当建筑设计师是最好的选择。

张锦秋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事实证明,在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她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年,18岁的张锦秋走进了钟灵毓秀的清华园,攻读建筑学专业。在清华园,她度过了12年的时光。

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毕生致力于建筑学的研究,堪称当时建筑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生中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对古典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由于深爱古代建筑,梁思成先生甚至还在“二战"期间做过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向美军提出不要轰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复刻了盛唐风貌,那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能投入这样一位大师的门下,对于张锦秋而言无疑是幸运的。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品行上都无可挑剔,给青年时代的张锦秋树立了一个最直观的榜样。

师生二人经常在梁家的书房里谈古论今,交谈对建筑学的心得。梁先生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者,而是亦师亦友,引导着自己这位年轻的女弟子。

晚年的张锦秋教授在回忆恩师的时候,曾经细致地描绘了梁思成先生书房的布局:

“书房朝南,两个大窗,十分敞亮。房间东端当中布置着梁公的书桌。书桌对面的西墙排满了书架。书桌右前侧是一条长沙发。左前侧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屋子简朴舒适,紧凑而不拥挤。冬春之交,梁公喜欢在书桌右角摆一盆‘仙客来’,挺秀的朵朵红花显得生意盎然。”

时隔数载,连恩师书房的细节都能记得如此清晰,足以见得张锦秋对恩师的怀缅之情。

·03·

梁思成先生的教诲,使张锦秋在建筑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她之所以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和复原,则是因为一次考察活动。

那是一次针对古建筑的考察活动,20多岁的张锦秋先后随考察组去了无锡、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实地考察中国古典园林。

张锦秋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令人感到惊艳的园林建筑,她被古典园林之美震撼了!考察活动结束之后,她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精力投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这个决定,影响了她的后半生。

年的春天,张锦秋离开了清华大学,来到了古城西安,进入西北建筑设计院工作。

当时正值“文革”,张锦秋也因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出身遭到了批判。但是她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让自己进一步沉浸到建筑学研究之中,静候能够大施拳脚的那一天。

·04·

“文革”结束后,年,张锦秋马上为西安城献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厚礼——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唐朝时来到中国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所建。张锦秋将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这一座纪念碑上,在古朴庄重的碑身刻上了李白为阿倍仲麻吕所写的诗文,复现了盛唐风韵。

张锦秋的这个作品在建筑学界引起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anf.com/catd/6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